《热血三国》将领如何选择 将领选择方法介绍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热血三国将领选择攻略详解的攻略,希望大家能喜欢!
在热血三国游戏里,将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属性上,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将领的属性吧,这些属性分别是:
潜力:决定将领的品质和升级时提升的总属性量,其中品质会有额外的总属性加成。
统率:决定将领的带兵数量上限。作为带兵将而言很重要的属性,每点统率可以带500人口的兵力,增加士兵等于同时增加攻击力和生命值。
内政:决定将领作为城守时的加成和士兵的生命值。热血三国2中内政对于生命的加成被加强了许多,每点内政可以增加士兵1%的生命值,可以说内政的作用已经接近勇武,跟智谋同样重要,但是在斗将中却没有效果。从此像荀?或诸葛亮这样的将领也能成为战场上的MT了。
勇武:决定将领的攻击力和体力。每点勇武增加士兵1%的攻击力,同时增加自己3点体力,是将领在斗将中很重要的属性,同时也是在带兵时除了统率之外很有效的属性。光从加成比例上来看,好像和内政智谋差不多,但是由于战斗中存在先手优势和远程兵种,这使攻击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
智谋:决定将领的防御力和精力。每点智谋增加士兵1%的防御力,同时增加自己3点精力。
现在精力貌似还没有任何作用,所以智谋主要就是影响士兵的防御力,在带兵时的作用和内政差不多,但是在斗将时也有效。
热血三国中,所有将领升级时增加的属性分配都是天生决定的,而不是像一代那样可以自己分配,而分配的比例基本由天生四维决定,也就是天生高的属性成长的比例也高,而四项属性加起来每级提升的总值=潜力值。
武将的潜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由于成本很高,因此天生的潜力高就是很大的优势,尤其是橙将比紫将在基础属性上有额外20点全属性的优势,因此天生就是橙将的便是第一梯队的极品将。
那么怎么样的将领才是极品中的极品呢?我们就要看这个将领的用途了,我暂时将将领分为4类,带兵将、斗将将、内政将、智谋将。
带兵将:由于将领的4项属性都对带兵有加成,但是效果各不相同,我给4项属性的优先级排了个序,统率>勇武>智谋=内政。所以我们在选择带兵将时,首先要关注将领的总属性,因为天生基础属性的差距是后天无法弥补的。在总属性差不多时,统率高的将领更好,例如有总属性320统率70的将和总属性300统率100的将,我个人认为后者更强,因为后者多出的30点统率相当于多了30勇武和30内政,而且装备里对统率的加成相对较少,这样天生统率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其后再看勇武的高低,一个勇武高和一个智谋或内政高的将,总是勇武高的将在攻击时更有优势,尤其是在带远程兵和有速度优势时。
推荐的带兵将:曹操、周瑜、邓艾、关羽、张辽、孙坚、孙策、赵云、姜维、陆逊。
内政将:所谓内政将,就是作为城守增加城内生产和建造速度的将领,内政将需要内政独高,其他都低。
推荐的内政将:张昭、陈群、张?、司马徽、荀?、许劭、蔡邕、费掉、蒋琬、董允。
智谋将:和内政将一样,就是作为军师增加城内研究速度的将领,需要智谋独高,其余都低。
推荐的智谋将:郭嘉、于吉、戏志才、张松、司马徽、张让、左慈、荀?、刘晔、逢纪。
另外推荐几个前期野地将,一上来就可以抓的:
蹋顿【4星】:优秀的统率和勇武,前期很强的带兵将。
孟获【4星】:同样优秀的勇武,统率和智谋略低于蹋顿。
祝融【4星】:勇武和统率很高,但是智谋和内政很低。
鲍三娘【3星】:很强的野地3星将,蹋顿的稍弱版。
花粑【3星】:三星的孟获稍弱版。
步度根【3星】:非常全面的三星将,推荐作为带兵将。
蔡琰【3星】:不论是作为内政将还是智谋将都非常出色。
上面就是关于热血三国将领选择攻略详解的攻略,希望能在游戏里帮到大家,祝大家游戏愉快!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以游戏内实际为准。
最后,欢迎各位玩家加入我们的游戏服务群(群号:764171087),本群为大家提供【页游折扣福利】【手游折扣福利】【H5游戏折扣福利】,私聊群主即可为您服务。PS:点击可以一键加群
 
 
	 九州飞凰录(h5)
九州飞凰录(h5) 灵武世界(h5)
灵武世界(h5) 主公别闹(h5)
主公别闹(h5) 屠龙圣域(h5)
屠龙圣域(h5) 仙剑奇侠传(h5)
仙剑奇侠传(h5) 四圣封神(h5)
四圣封神(h5) 维京传奇(h5)
维京传奇(h5) 尊龙(h5)
尊龙(h5) 暗黑封魔录0.1折(h5)
暗黑封魔录0.1折(h5) 魔魂之刃(h5)
魔魂之刃(h5) 玄武传奇(h5)
玄武传奇(h5) 斗罗大陆(h5)
斗罗大陆(h5) 
								 
								 
								 
								 
								 
								 
								 
								
 
					 
					 备案图标
                        备案图标 不良信息
                        不良信息 互联网文化
                        互联网文化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606号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606号